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您现在的浏览位置是:
  1. 首页
  2. 教育教学
  3. 教育教学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技工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015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制造业发展十年战略【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要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也由“追求增速”转变为“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中国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人才。2016年,我院参与了“全国技工院校年度就业质量分析报告”课题研究,从数据分析来看,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核心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越来越成为企业用人选人的重要标准。因此构建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当前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人社部《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技工院校重点教学内容,融入公共课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和考核鉴定体系,贯穿技工教育全过程,使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成为技工教育的鲜明特征。”而“工匠精神”作为热词也多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充分显示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因此,可以看出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集中体现和形象表达,也是其核心和重点内容,而职业素养是工匠精神的更为系统的和学术性的表述。

基于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和培育工匠精神为根本,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技工院校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应运而生。我们以服务性目标出发,按照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需求,通过不同层面的调研、分析,结合现行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可将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描述为3个维度、3个层面、20项基本要素(见图表一),最后以课程化为基础,以专业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为重点,以日常管理和第二课堂为辅助手段加以呈现。即将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均转化相应的课程模块组织、实施、评价,即对应职业素养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日常管理和第二课堂课程

1、职业素养课程:在设计面向技工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结构时,根据“思想的教育—行为的养成—能力的内化”进行构建,将职业素养课程分为思想品质类、行为训练类、通用能力类等课程。其中思想品质类课程主要指德育教育,包括德育课、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幸福人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生涯等;行为训练类课程主要指职业习惯养成、职业行为训练等;通用能力课程主要指: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2、职业技能课程:按照一体化课程的要求,确定职业素养行为并将行为载体融入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中,用产教相融的教学模式,通过“产品进教室”,“学生进车间”,“产教一体”等模式来实施,也可以直接融入到单技能课或专业理论课程目标中。
3、日常管理和第二课堂:主要涵盖入学教育和军训、主题教育活动、文化活动、日常学习活动、心理疏导和关怀等。
当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技工院校的专业技能课中融入职业素养,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技能型人才培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师资层面,除了要求教师具备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以外,还需教师具备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在职业情境的构建方面,要构建和典型工作岗位相符合的职业培训中心和凸显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为专业技能课程职业素养的培养奠定实施的条件。